(中國粉體技術網,彭美琴撰稿) 大米是人類的主食之一,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每天食用大米,每年全球生產水稻4.22億噸左右,脫粒后的稻谷殼占水稻總產量的20%。這種產量巨大的副產品往往用來制造一些飼料、化肥添加劑等,或者當成垃圾直接扔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韓國研究人員崔章宇(音譯)和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了這些農業垃圾里蘊涵著的巨大利用價值,他們從稻谷殼中提取出了重要的工業材料——硅。硅可用來制造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中鋰離子電池的陽極,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硅合金;與傳統的石墨陽極相比,硅合金陽極的理論容量雖然更大,但卻很容易發生容量衰減,這使得它的效率大大降低。
稻谷殼中含有豐富的二氧化硅,幾乎占稻谷殼重量的15%~20%,為了阻止空氣和水分進入米粒,其已演化成了納米孔結構。研究人員先在稻谷殼中加入酸,再加熱,去除稻谷殼中的金屬雜質和有機成分;然后用鎂將硅從二氧化硅中提純出來(這種方法使硅的三維多孔納米結構得以保留了下來);最后他們在得到的硅上涂抹碳層,將其作為鋰紐扣電池的陽極使用。
實驗結果顯示,這種電池陽極比硅合金陽極更高效,它具有很高的庫侖效率和優異的放電容量保持率,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于其互連的多孔結構能夠形成穩定的固體電解質界面。相比之下,硅合金陽極的容積變化率高達300%,容易造成合金斷裂、形成的固體電解質界面不穩定,因而存在容量衰減問題。
研究人員表示,從稻谷殼中提取硅有望滿足便攜式電子設備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電池不斷增加的硅需求。該研究已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