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是由片狀石墨微晶等有機纖維沿纖維軸向方向堆砌而成,經碳化及石墨化處理而得到的微晶石墨材料。其 “外柔內剛”,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于鋼鐵,并且具有耐腐蝕、高模量的特性,是國防軍工和民用方面的重要材料。2016年我國碳纖維市場及應用情況如何呢?
一、中國碳纖維市場
1、中國碳纖維需求-年份
中國市場在2016年,取得了超出預期的高增長。在2015年,根據我們設定的12%的增長率,2016年的預期是18,803噸,而實際統計的2016年的數據是19,563噸,對比2015年增長了2774噸(16.5%),其中,核心驅動因素是風電葉片用大絲束碳纖維的迅猛增長。從2015年統計的800噸攀升到2016年的3000噸,在16.5%的增長率中的貢獻度為79%。
體育器材、建筑補強、壓力容器保持在正常的增長率。汽車市場依然在試水中,沒有啟動對整體市場有影響力的增長。
電子電器(尤其是消費電子)是中國的優勢產業,產業的創新能力強且活躍,電子電器行業已經逐步擴大對碳纖維的應用,隨著復合材料技術的進步,這個領域有望成為中國可控的、重要的增長引擎。
這次沒有統計大中華地區(臺灣的用量估計在1000-1500噸范圍)。只是對大陸地區作了統計。
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的整體市場的需求很難預測,很可能會以20%的高增長運行,關鍵應用市場是風電葉片,外資巨頭在華的生產布局及國內風電巨頭對碳纖維的采用。
2、中國碳纖維需求-應用
總量:19563噸
體育器材依然占據半壁江山,穩步發展是這個行業的特色,新的大增長的實現需要自動化復合材料工藝的創新。
風電葉片用碳纖維異軍突起,對比去年的900噸,有數倍的增長。然而,這個3000噸的用量主要源于VESTAS一家的需求。如果新的國際巨頭或國內巨頭啟動這個需求,后續幾年,可以期盼每年成倍數迅猛增長。
本次統計,增加了碳碳復材(主要用于多晶硅爐),電子電氣(主要是3C產品),今年,我們大幅度調整了電纜芯的數據,之前的統計不準確。
中國的碳纖維應用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總體規律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嚴重缺乏航空航天軍工的龍頭牽引,絕大部分碳纖維企業均奔著這個狹小的分市場去做海量的投入,在獨木橋上相互踩踏;在以風電、汽車為代表的工業應用領域,由于綜合技術實力的差距,這些產業在使用新材料創新方面顯得謹慎;技術與工藝相對傳統、人工密集型的體育器材方面,臺灣及大陸擁有較大的競爭優勢,而這個優勢主要幫襯的是質優價廉的日本碳纖維,國產碳纖維廠家在日企的價格指揮棒下,痛苦生存在夾縫中。高質量的供給結構VS高質量的需求結構?在新材料領域及工業,是個相互交纏的復雜問題,如果只是表層次的“需求牽引”或供給側結構改革,恐怕難以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強有力的國家“戰略導向”。
3、中國碳纖維需求-省份
總量:19563噸
產業依然集中在6個省份中,這是需求上千噸的省份,北京由于恒天的進口數據拉高了排名。
對比2015年,由于風電葉片開始大量采用碳纖維,整個格局有了明顯變化,廣東+福建的份額降低,從城市排名中:鹽城,天津地區是典型的風電需求領域。我們堅信:今后幾年,風電將成為主導需求。有這個產業有關的省份的份額,城市排名將大幅攀升。
總金額:482475千美元
從消費金額來看,廣東依然保持第一,而上海超越山東與江蘇,排名第二,上海地區消費高價格碳纖維的能力顯著,其中蘇威(原氰特公司)做出了重要貢獻,這家是中國商飛碳纖維預浸料與膠黏劑的唯一長期供應商。
4、中國碳纖維需求-來源
總量:19563噸
總金額:482475千美元
注:FABRIC &PP 是碳纖維織物及預浸料。之所以包含韓國,主要是考慮東麗在韓國的4700噸的碳纖維產能與相關后續工藝。韓國加工的織物與預浸料,多是用東麗的纖維。
對中國碳纖維的供應來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對比2015年,我國需求從16,789噸增加到2016年的19,563噸,增幅16.52%,總金額從2015年的457,191千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482,475千美元,增幅為5.5%,這個數據說明:國際碳纖維價格在逐步走低,我們判斷,這個趨勢還會加劇。
以東麗為代表日資企業提供了各類碳纖維產品共7,687噸,占據中國市場40%的份額,市場地位依然牢固,這主要是航空航天級碳纖維。美國ZOLTEK,通過其美國,匈牙利及墨西哥的工廠,向中國銷售了總計3077噸碳纖維及產品,占到總需求的15.8%,基本囊括了風電分市場;在很多汽車領域,混配模成型領域,也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工業用碳纖維已經成為東麗的另一只重拳。
東麗如此驕人的市場業績,我們慎重地告誡國內某些企業:不要盲目吹牛超過東麗了,碳纖維早已不是實驗室的產物了,不要用幾個力學指標去忽悠大眾。既然是工業化的產品,就要用市場銷售與份額說話。只有客觀地了解對手、尊重對手,才有可能去追趕或超越他。
除了上述日系企業,臺塑、德國SGL(英國與德國)、土耳其DOWAKSA,在2016年市場表現也很不錯。各自在汽車、風電及壓力容器等工業市場有較好的銷售業績。
在2016年,中國碳纖維有一些亮點,以中復神鷹、江蘇恒神為主力的國內廠家,去年完成銷售3600噸,逐步擴大市場份額。中復神鷹突破盈虧平衡點,2016取得小額利潤;恒神承接了多個應用項目的研發。
從進口來源國的碳纖維的平均價格,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總體趨勢是逐年降低,“質優價廉”依然是日系廠家的鮮明特征。美國的纖維銷售主力是ZOLTEK公司,這家公司的價格應該參考墨西哥與匈牙利的價格,美國進口均價偏高有兩個原因:一是大量的短切纖維,二是上海蘇威公司(原氰特公司)進口美國工廠的纖維價格高。
中國地區的3600噸,我們按照18美元(125元)計算的,這是考慮到一些航空航天應用領域的高價格因素,總體上,中國碳纖維的平均價位在90-100元(13-14.5美元)。
無論是大絲束,還是標準模量的12K、24K的小絲束,除了東麗公司,進入中國的各家已經處于混戰之中,價格鎖定在12-16美元之間。“質優,上百元;質劣,下百元”已經是中國市場的現實。這為新的投資者設定了市場價格的門檻。如果按這個價格在可研報告上算不出利潤,就不要進入市場。當然可以去投資價格相對高一些的中模量、高模量碳纖維,但是請考慮:航空航天軍工市場的容量、日美系廠家在該領域的強大技術品質能力以及富有競爭優勢的價格。
根據上述的混戰局面,10美元/公斤(甚至更低),且可盈利的碳纖維,就成為產業突破的一個重大方向,這個要求既是以風電、汽車為代表的工業應用的強烈要求,又是碳纖維產業自身發展壯大的重大抉擇。當然,這需要系統性低成本技術的支撐。
二、中國碳纖維供應
1、中國碳纖維企業理論產能
2016年,中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與2015年完全一樣,24家具有工程產能以上產能的企業的理論產能總計是23810噸。其中:
A. 產能千噸以上:6家公司;
B. 產能在500-1000噸之間:6家公司
C.產能在100-500噸之間:9家公司
D. 產能在100噸以下:3家公司
在23810噸中,真正有效產出大約是3600噸。
2016年,是中國碳纖維產能擴張相對平靜的一年,對于絕大部分廠家,更是生產寂靜的一年。市場的手開始在無聲無息地調整著產業。從2003年發起的碳纖維投資熱潮正在消退,產業進入一個重新洗牌期,整個行業需要靜靜的,去思考出路與未來。
2、中國碳纖維產業新發展
2016年中國的碳纖維的發展,總體是平靜的,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踏實工作。
中安信的5000噸原絲及1500噸碳化建成開車,精功集團的1500噸工業級碳纖維生產線建成開車。
中簡科技與光威復合材料股份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經營績效與利潤,正在上市的過程中。
中復神鷹完成了大約2000噸的銷售,企業在市場自由競爭中扭虧為盈,成為行業標志性事件,也為中國碳纖維探索出一線光亮與生機。
恒神股份也完成1.95億元的銷售業績,與眾多應用單位建立合作開發復合材料構建的合作協議。打通產業鏈的目標在步步接近。
吉林化纖完成了提產增效,把現有原絲裝置提升到8000噸產能,年底時,宣布了擴建10,000原絲裝置的計劃,并在有序推進。同時,通過多次在澳洲迪肯大學的測試,其原絲性能與品質已經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中石化上海公司完成了48K大絲束的試制,在國內碳化線一次性通過,在澳洲迪肯大學完成了碳化測試,氧化時間45分鐘,通過性好,性能達到T300的水平。
然而,行業也出現一些不好的消息,多家碳纖維企業在2016年幾乎沒有開機生產,成為一定程度的“僵尸企業”。上海斯瑞碳纖維關停,將碳化設備低價賣給了吉林化纖集團;寧波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停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在碳纖維復合材料領域,標志性事件是:
康得復材集團的汽車復材生產設施的建成與開機:他們目前主要有四類工藝:HP-RTM、Surface RTM、SMC、Surface SMC,與多家汽車企業形成研發合作關系,今年初,又傳來與北汽量產復合材料零部件的合作的好消息。
西部風電外送的困難,使得風電企業把重點放到用電大戶-東南部沿海地區的海上風電與陸上大直徑風電的建設上。動輒70多米長的葉片,輕量化成為重點,碳纖維是解決這個輕量化的利器,多家公司已經開始試制含碳纖維梁帽的葉片。
精功集團屬下的復合材料公司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十一固體運載火箭提供的發動機整體殼體,在地面試車成功。
資料來源:新材料在線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