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是高嶺土非常重要的深加工技術之一,是指根據應用的需要,對高嶺土表面進行物理、化學或機械方法處理,以達到提高高嶺土的白度、亮度、表面活性或改善與聚合物相容性等目的。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正確評價表面改性效果,對及時調整改性劑、工藝與設備參數至關重要。高嶺土表面改性效果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沉浮法
沉浮法是較為簡單的一種評價高嶺土改性效果的方法,未改性的高嶺土表面親水疏油,在水中會自動下沉,經過改性后的高嶺土表面性質發生變化,變為親油疏水,受到水中強大的表面張力被迫上浮,改性效果不同則沉浮情況也不同,可以借此來評價高嶺土的改性效果。
具體的操作方法為:將改性高嶺土放入水中觀察,從水面上快速下沉的改性效果最差,在水面上靜置的改性效果居中,隨意攪拌也不下沉的改性效果最好。
2、活化指數法
活化指數法與沉浮法原理類似,指漂浮在水面上的高嶺土占高嶺土樣品總質量的百分數,一般用H表示,H值為0~1,H值越大說明改性效果越好。
3、紅外光譜分析
采用紅外光譜對未經改性的高嶺土和經過改性后的高嶺土進行對比分析,改性高嶺土在紅外譜圖上存在著改性劑的吸收峰,原因是改性劑與高嶺土發生了偶聯作用,偶聯劑與高嶺土以新的接枝物的形式共同存在,高嶺土轉變為表面改性的產物,表面性質較之前出現差異,通過這種差異,就可以評價高嶺土的表面改性效果。
4、表面潤濕法
高嶺土改性后表面由親水疏油性變為親油疏水性,接觸角也會發生變化,可通過測定表面接觸角的方法來表征改性效果。通常情況下,接觸角增加越多(由小到大),表明改性效果越好。但是這種方法具有片面性,一般只能反映出高嶺土顆粒表面的疏水性和被改性劑包覆的程度。
5、濁度法
當光線穿過盛有高嶺土的分散體系時,入射光會減小,可用通過單位厚度分散體系入射光強度的變化即濁度來表示,高嶺土粉體改性效果越好,分散越好,沉降越少,則表現為濁度越大。
6、材料性能測定法
高嶺土表面改性的原因是因為表面親水疏油與基體相容性不好,以橡膠用高嶺土為例,其改性的最終目的是使其能夠對橡膠產生補強作用,能夠部分替代價格昂貴的炭黑或白炭黑等傳統填料。
因此,通過對高嶺土和橡膠復合材料性能的測定是鑒定改性高嶺土補強效果的有效手段。測試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撕裂強度、耐磨性能等物理機械性能是對改性高嶺土補強效果最準確、直接的表征方法。
除上述幾種表征方法外,還可通過吸附性法、核磁共振、差熱分析等手段來表征高嶺土的改性效果。其改性效果測定的原理都是由于高嶺土改性前后表面基團組成以及鍵能等不同引起了特征曲線的變化。
參考資料:[1]李曉曉.高嶺土濕法改性及應用的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
更多精彩!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粉體技術網官方微信(粉體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