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集礦脈群中,找礦標志不清晰,極易錯連礦脈,我們既要分清楚每條礦脈的走向,又要搞清楚兩個路線之間同一礦體的關聯。”在距離河北省靈壽縣西北二十公里處,在河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山門口云母礦勘查現場,野外一線技術人員正頂著烈日,探尋著隱藏在大山深處的云母礦礦脈。
河北省靈壽縣是全國最早開發和利用云母的地區之一,云母的開采與加工已有5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碎云母的集中產地。
“地質六隊早在2008年就對靈壽縣云母礦開展了資源儲量核實工作,成功發現云母礦80余萬噸。此次勘查任務也是在以往的找礦成果上,繼續向礦區深部開展詳查工作。”地質六隊地質專業副總工程師趙夫旺介紹道。
雖是有著豐富找礦經驗的專業隊伍,但因礦脈的走勢完全不同,勘查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少困難。該礦區兩條礦脈間隔距離短,標志層面不清晰,野外觀察極易混淆,面對如此密集的礦脈,項目組如何保證礦體圈定的準確性?
“常規性‘穿越法’地質填圖不能滿足該礦區的工作需求,為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地質填圖工作,項目組通過集體研究一致決定,對主要礦脈采用‘追索法’進行控制,而對于一般礦脈,則采用加密‘穿越法’進行控制。”地質六隊山門口云母礦勘查項目負責胡丁然給出答案。
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區內硐采調查工作確定各個礦體沿走向、傾向的延深情況,再通過鉆探工程施工,對深部礦體做進一步控制,能夠有效保障提交控制和推斷的礦石資源量的準確性。
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地質修測、勘查線剖面測量、水文地質測量等工作,基本摸清了工作區內云母礦脈的分布、規模等地質特征。經分析,該礦區主要礦體在深部仍有較大儲礦找礦空間,預計可新增白云母礦物量超100萬噸,延續礦山服務年限十年以上。
資料來源:河北新聞網
|